您好,欢迎来到鲤见教育!

时政资料

谈谈““危”整形”

2020-09-27 17:26   |   发布人: 鲤见教育   |   浏览次数:235

【理论简述】

近期,上海警方会同上海市场监管、药监、卫健等部门开展深度排查和集中打击行动,捣毁2个非法经营走私入境医美产品的犯罪团伙,查处60余家无证医疗美容诊所,再次暴露医美行业一直存在的“黑药品、黑医生、黑诊所”问题。媒体调查发现,从事非法整形业务的人员大多没有专业医学知识,也不具备医美执业资质,所谓的微整形已经变成危整形。

【题目示例】

近期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多地出手整顿、规范医美市场。面对发展的十字路口,医疗美容市场亟须“净化”。对此,你怎么看?


【解析】
【提出观点】
一面是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,一面是医美机构雨后春笋地出现,尽管医疗美容“看上去很美”,其背后却存在诸多暗角。非法经营、医疗事故等诸多乱象频频登上黑名单,成为行业发展的痛点。


【分析原因】
受到获利丰厚、违法成本低等因素影响,目前我国的医美市场上仍充斥着不少黑诊所,仍有不少生活美容机构违规开展医疗美容项目。这些非法医美机构的医生,大都没有专业资质,仅凭在培训机构的几天“速成课”,便摇身一变,成了替消费者开刀、注射的“美容专家”。近年来各地发生的由整容引发的医疗事故,大都源自非正规机构、非专业医生。

【提出对策】
那么,要涤荡行业乱象,从根本上为广大“美丽消费者”们织就一张最安全、最有效的“防护网”,还需要从消费者自身、微整形行业和社会监管三方面一齐进行探索努力。首先,就消费者自身而言,唯有先“擦亮双眼”才能“变美小脸”,在选择微整微调项目时,一定要选择正规专业的整形医院和整形科室,要将询问、核对相关整形医生的行业资质作为必选项目,在确保相关机构、人员具有完整健全的美容医疗资质条件后,再将“颜面”此等大事交于他人;其次,对于微整形行业从业者而言,要时刻绷紧法律红线,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,考取执业证书、具备从业资质后,方可入行从业。

此外,要彻底扫清“速成式”的私人微整形乱象,还需要执法执纪部门重拳出击,严格监管。要坚持治理长效化常态化,在定期开展行业专项整治行动的同时,对于没有相关资质的、属于非法行医的工作室和个人,一经举报便要大力惩处,以儆效尤;再者,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定,转变目前对于行业违法人员“罚款了事”的现状,改变“达到三次违法行医的举报后,方可拘留或判刑”的相关条例,要不断给“有心之人”的违法的成本加码,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相关权益,莫让“微整形”秒变“危整形”。


近期课程

更多+

视频课程

更多+
关闭

在线留言

招考咨询

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,进行招考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