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鲤见教育!

时政资料

谈谈作揖代替握手

2020-05-01 12:03   |   发布人: 鲤见教育   |   浏览次数:297

【理论简述】

据人民日报·人民视频报道,近日,在浙江省衢州衢江区,老师们正忙着教学生行作揖礼,这是学校复课后新开设的一门课。目前,衢江已有117所学校幼儿园推广行作揖礼,这样师生同事之间见面就可以避免握手接触了。


【题目示例】

近日,浙江衢州在幼儿园复课后推行作揖礼,以此代替握手。对此,你怎么看?


【解 析】

【引出话题】

作揖礼作为中华传统礼节,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两手抱掌前推,身子略弯,表示向人敬礼。而握手礼是近代以来全球通用的见面问好方式,但在疫情期间却有些不合时宜。


【提出观点】

专业上讲,虽然通过握手传播疾病的几率不是很大,但可以间接传播一些疾病,比如流感等。由于你所面对的对象的情况如何,不是每个人都能知晓,更何况实际的条件,也不允许握手之后能仔细清洗一次。可以说,握手在疾病传染和健康的危害方面,确实具有明确的风险系数,在其他方式也足以代替的情况下,握手还是作揖理应有所选择。


【深入分析】

“握手变作揖”的话题,每到重大流行疾病传染季,都会因为“专家说”而引发舆论关注,并成为一个公共话题。握手作为礼仪源于西方,政界、商界、学界等交流圈将其作为通行礼仪。然而,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,这一礼仪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却日益难以经受以检验,“握手变作揖”的仪式之争,也就此甚嚣尘上。
实际上,人们对握手礼的质疑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,反对的理由则主要聚焦在卫生方面。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,废弃握手礼的呼声再一次高涨。此次疫情爆发后,这样的呼声重新出现,比如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建议国民用无需肢体接触的印度“合十礼”,在中国以作揖代替握手的呼声也不少。
作揖礼在特殊时期不仅可以起到自我防护的作用,还有传承文化的作用。正如衢州有关人士所说,“当我们行这个揖礼的时候,彼此之间就会有一个礼貌的距离,可以达到防护的效果。”这既是一种控疫措施,也是一种德育形式,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,感受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传统。


【总结收尾】

当下,让师生保持距离,减少相互接触,是复学重点防疫措施之一。以作揖礼代替握手,是一种非药物的干预措施,拉开了大家的物理距离,减少了病毒传播可能,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了礼仪之邦的传统文化。


近期课程

更多+

视频课程

更多+
关闭

在线留言

招考咨询

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,进行招考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