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公布2020至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: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、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等35项竞赛列入其中。这也意味着,对于不在名单上的全国竞赛,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、各中小学校、各类教育机构均不得组织承办。
最新一批中小学生全国竞赛“白名单”于近日出炉。这是继2019年首发之后,教育部发布的第二份中小学合规竞赛名单。对此,你怎么看?
曾几何时,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: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一些家长过分重视孩子起跑线的输赢。择校热从高中蔓延到初中到小学到幼儿园。作为曾经国内中小学择校的“筹码”,奥数竞赛、英语大赛、作文比赛……一直得到诸多学校、家长的青睐,造成“热门”的赛事不断升温。
各类机构组织的中小学竞赛火爆,庞大的产业已经形成,各种负面效应也在凸显。
事实上,不少所谓的全国教育大赛活动的组织者缺乏主体资格,其组织开展的活动缺乏法律依据,是违法之举。一些非教育组织和机构和与教育相关的组织机构,或收费或打着“公益”的幌子,不只是组织面向中小学的各类所谓的“全国性竞赛活动”,还面向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组织“全国性竞赛活动”,并以全国竞赛奖为诱饵,谋取利益。例如一些所谓的全国性赛课就属于此类。诱惑力不除监管就需加强。各种针对中小学的竞赛活动所以受追捧,根本原因就在于与招生入学脱钩,唯分数论导致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丛生,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。这些年来,教育部一直关注并出台各种措施整治乱办班,但实际效果不太理想,究其根源,就是家长心理矛盾有焦虑。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希望通过校外培训弥补校园教育“针对性不足”的弊病,通过竞赛成绩增强入学优势,于是竞赛、办班与家长报班之间,构成了供需利益关系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所以,从竞赛上把好关显得极其重要。强化监管要有禁止有疏导。应该看到,针对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本身并没有原罪,往往是掺杂进利益诱惑让原本提升素质的竞赛改变了初衷,导向了乱象。今年“白名单”公布两个月后,收到了好的效果,一方面在于执行力不断加强,对不合规的竞赛,教育部通过调研、巡查、接受举报等方式强化对竞赛活动的监督检查,对违规举办的将严肃处理。另一方面,让竞赛结果与招生入学脱钩,引导学生以兴趣特长参赛,这样祛除功利色彩的竞赛才有望回归初心。从舆论反应来看,中小学表示此后可以少受干扰潜心办学。当前,竞赛与一些阶段的升学“挂钩”,是竞赛功利化的主要原因。要想竞赛免于被“围猎”,归根结底还是要尽快让“脱钩”落地,彻底规范竞赛在招生领域的权重,尤其是招生学校严守规矩,让兴趣和爱好复归其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