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4-25 15:34 | 发布人: 鲤见教育 | 浏览次数:202
【理论简述】
3月23日,山海关区多家单位联合发出了《山海关区关于使用公勺公筷的倡议书》,向广大市民和全区餐饮单位倡导使用公勺公筷。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,自倡议书发布以来,山海关已经有凯钰酒楼、福临门饭店、老味中味等很多家餐饮店陆续推广使用公勺公筷,不仅行动快,势头好,而且随着餐饮业的复苏和发展,这种文明新“食”尚也得到了广大顾客的一致认可和好评。
【题目示例】
3月4日,首都文明办、市卫健委发出《争做文明健康好市民倡议书》,建议市民尽量分餐进食,并且使用公勺公筷。对此,你怎么看?
【解析】
【引出话题】
大家都熟知四个字:“病从口入”。可落实在行动上,多半只是饭前便后洗手、餐具要洁净、食材清洗要用心,没有几个家庭会实行分餐制;哪怕在饭馆吃饭,用公勺公筷也不算普及。懂得病从口入的道理,不意味着就会预防病从餐具入的可能。新冠病毒的传播,让大家重新认识到,病毒和细菌特别不老实,得空就钻,其中唾液传播最为常见,危害最大。【提出观点】接二连三发生的聚餐疫情,足以说明分餐制、使用公勺公筷具有必要性。
【举例论述】
想象一下,集体聚餐、阖家团圆时,大家纷纷向一个盘子一个碗里伸出勺子和筷子,长辈还会慈爱地为晚辈用自己的勺筷布菜,这个过程中,会不会把自身携带的病毒和细菌通过唾液、经由勺子和筷子传递到朋友、家人口中?新冠病毒、乙肝病毒、结核菌、痢疾、幽门螺旋感菌等等,是不是也就有了通畅的传播渠道?其实,在2003年非典肆虐以及更早的乙肝流行时,专家就曾呼吁实行分餐制。
【深入分析】
在调查中,一部分持反对意见的,理由一是太麻烦,一是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文化。在实际生活中,尤其在家中,确实难以执行。比如,用公勺共筷,老人们会觉得子女嫌弃自己、客人会觉得主人没有诚心。再就是,中国人喜欢“合”字,不喜欢“分”字。合餐,更符合国人团圆的心愿,更有家人同心的意味。
通过共享美食表达友谊和亲情,确实是一件美好的事情。但分餐和使用公勺公筷,只是一种饮食习惯的不同,并不会破坏团圆的气氛,更不会伤害长辈爱护晚辈的感情。查查史料便可得知,在唐朝之前,咱们的老祖宗们不仅分餐,而且是分桌而食。后来高桌大椅的出现,方便大家围坐而食,才为合餐制提供了可能。合餐的历史恰恰表明,分餐不仅也是中国的饮食传统,而且可以因时而变。
使用公勺公筷,能够有效阻断病毒和细菌传播;分餐制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,更合乎健康标准,应该成为更多人的常识。其实,只要把道理讲清楚,只要宣传工作做到位,包括老人在内,大家都会接受“可以觥筹交错,但别毒菌共享”的道理。就算一开始不习惯,觉得有点“小麻烦”,也会日益被消解,因为,毕竟能避免更多的“大麻烦”。
【总结收尾】
从我做起,从现在做起,餐桌上,添一副公勺公筷吧。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,不仅仅适用于全民抗疫的当下,更适用于美好和乐的未来。
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,进行招考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