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鲤见教育!

时政资料

谈谈“隐形加分”

2020-07-16 14:44   |   发布人: 鲤见教育   |   浏览次数:327

【理论简述】

日前,《半月谈》曝光了在教育竞争中存在的各种“隐形加分”现象:“截至今年,教育部已明确特长生、竞赛生培养与升学加分全面脱钩,但各类‘隐形加分’现象仍难杜绝,在校内评优、升学考试的保送名额等方面发挥作用,值得关注。”此事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,也再次引发很多人对各种“拼爹”行为对教育公平的损伤的担忧。


【题目示例】

“隐形加分”已经成为新型拼爹的代名词。父辈有地位有门路,子女轻轻松松拿着各种奖项或“成果”,“隐形加分”一路畅通。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。


【解析】

【提出观点】

站在同一起跑线,是公平竞争的基本要求。在最是讲究公平的考场之上,这条原则却被一些人曲解,通过“隐形加分”的犯规行为,在发令枪响之前就已经“开跑”。

【引出话题】

不言而喻,将竞赛成绩与特长优势与升学“脱钩”,就是为了防止其中的“猫腻儿”破坏教育公平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,一些人动用自己的社会资源,为孩子升学“保驾护航”,看似是拿出了一些所谓的“特长”与“成果”,但实际上是暗箱操作的结果。而那些没有背景与资源的寒门子弟,不得不在竞争极其激烈的应试教育“独木桥”上厮杀,能够实现自己名校梦的学生,终究只是少数。因此,国家三令五申强调要杜绝这些升学中的暗箱操作,并从规章制度上作出了一定的改良举措。

【深入分析】
对于高考加分,争议由来已久。作为一种激励方式,加分本无可厚非,也体现着相关部门在教育导向上的作用。但如果把加分搞成了“暗箱操作”,只会增加公众、高校和社会对加分制度的反感,消解其合理性和影响力,更谈不上发挥“高考制度重要补丁”作用。而且,作为公平的维护者,主管部门如果遮掩问题,更会损及整体的社会公义。

令人忧心的是,这一钻空子的行为正在日益圈层化,且更隐蔽。在优质教育资源匮乏、社会监管不力的情形下,“隐形加分”伤人于无形,不仅侵蚀了本就稀缺的教育蛋糕,更折损教育公平。

【提出措施】
当前需要十分警惕的,是一些地方任性的“花式”加分。这种方式,既是不尊重教育规律,也是对教育公平的漠视。从根本上讲,改革考试加分政策,是要改掉个别地方把教育行政化的习惯,彰显教育化人、育人的本质。教育界常说一句话,什么是教育?教育是用心灵感动心灵,用生命影响生命。因此,减掉当前教育所裹挟的过多无关内容,就是为了让教育更好地远离功利,坚守那份朴素与纯粹。

【总结收尾】
今年是高考取消自主招生、实施强基计划的第一年。每一次改革的初衷都是为了给教育公平创造新的机会,但也可能产生新的“空子”与“门路”。遏制“隐形加分”,约束隐形权力,维护教育公平,任重而道远。


近期课程

更多+

视频课程

更多+
关闭

在线留言

招考咨询

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,进行招考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