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7-01 09:38 | 发布人: 鲤见教育 | 浏览次数:143
【理论简述】
据半月谈,伴随国内儿童阅读需求上升,少儿阅读市场逐渐扩大。然而,部分粗制滥造、内容失格的童书流入市场,容易对少年儿童产生不良影响。一本名为《小熊过生日》的儿童绘本,近日在网络上引起热议。该绘本中,许多朋友参加小熊的生日会,吃蛋糕时却有一位朋友不见了,餐桌上则多了只烤鸡。故事暗示朋友“上”了餐桌。网友纷纷表示,这样的内容难以理喻。 【题目示例】 在卡通绘本“人畜无害”的表象下,诸多三观不正、少儿不宜的内容,被夹带在童书之内。家长稍有不慎,孩子便会中招遭荼毒。请谈谈你的看法。 【解析】
【引出话题】
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,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。可当这两者被不法分子结合起来加以利用,却充斥着令人细思极恐的荒诞情节,揭示了在儿童文化产业成为文创强劲新势力的同时,却泥沙俱下、良莠不齐的事实。
【深入分析】
暗黑的内容背后,是当下童书充斥血腥暴力、价值观扭曲及对儿童错误引导的乱象。让人能感受到家长们诚惶诚恐的心,及孩子们身心健康无法得到保障的未来。当然,有必要厘清的,有别于邪典动画等涉童有害作品,大多数低劣的童书并非出于“病态的恶意”,而更多是专业能力不足、编撰理念偏差所致。许多童书,仍然是以成人的视角、成人的尺度与承受力、成人的趣味甚至是恶趣味来组织内容,这客观上导致了其有悖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现实的心理接受度,故而产生了种种负面影响。
按理来说,童书产业作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细分领域,其对于生产者能力和经验积累的要求是很高的。专门的童书作家,专事或擅长童书制作的出版社,一般来说较能把握分寸,也更为值得信任。但很遗憾,时下市场的大格局是,从业者一哄而上进入童书领域,一哄而上、一地鸡毛。很多作家跨界进行童书写作,甚至某些出版社召集一些实习生、临时工就“拼凑”起儿童绘本来,其“作品”自然是不敢恭维的。
【总结收尾】
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童书生产同样如此。为此,家长们固然要强化甄别推动“优胜劣汰”,相关职能部门也当尽到前端筛查把关的责任。
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,进行招考咨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