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5-27 16:49 | 发布人: 鲤见教育 | 浏览次数:224
【理论简述】
据报道,绕过售票处,穿过铁丝网,来安徽黄山风景区游玩的王某没有想到,这两步“操作”后,自己卡在了悬崖峭壁上,进退两难。经历了7个小时的紧张搜救,王某脱离了险境,为自己的“任性”付出了3000多元的救援费。这是自2018年7月1日《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法》颁布以来,景区实施的首例有偿救援。
【题目示例】
6名自驾游客在湖北宜昌一峡谷的溪流中“野泳”时遇险被困。为切实强化警示教育,救援人员将这6人救出后,按照相关规定追偿救援费用。对此,请谈谈你的看法。
【解 析】
【引出话题】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无视禁令冒险的行为被曝光,“有偿救援”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,建立了在更大范围内推行的民意基础。
【提出观点】当然,不管是有偿还是无偿,救人总是第一位的。
【深入分析】有偿只是事后追责与惩戒的一种手段。这一制度的推出,一方面能分担相关部门因救援而产生的部分费用,让救援机制良性运转。另一方面,也是更重要的,能让那些任性的游客认识到,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不会被无限兜底,不能继续怎么刺激就怎么来。
宜昌此次追偿救援费用,之所以得到“一致好评”,除了因为游客无视禁令在先之外,还有个重要因素是追偿“有法可依”,让追偿救援费用得以理直气壮、名正言顺。除了宜昌以外,其他地方也出台了类似规定,追偿救援费用也是“普法”的过程。
“有偿救援”的目标不是“有偿”,而是为了规避不必要的危险。在对追偿案例“广而告之”的同时,加大对“有偿救援”制度及相关办法的宣传力度也颇为必要。让那些有任性念头的游客,面对危险不再“说走就走”,而要三思而后行。
【总结收尾】很多时候,追偿的救援费远远抵不上救援所产生的实际费用,除了耗费人力、物力外,救援行动也会让救援人员身处险境。无论从哪方面来说,游客都不该让应急救援资源为自己的违法违规行为背书。做到文明出游,既是对公共秩序的维护,也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。
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,进行招考咨询!